研大医学考研官网

10年沉淀 精细化学习管理的引领者
研大医学考研官网4006600397
集训体系冲刺集训380分复试集训暑期集训
定向学校定向A类定向B类定向C类定向计划
中医考研 基础 诊断 中药 方剂 内科 针灸
全年试学春季试学暑期试学秋季试学寒假试学
网校网课权威顾问成功学员网校网课试听课堂
报名流程基地简介 预约咨询 汇款方式常见问题
假期试学清明试学五一试学端午试学十一试学
初试解析政治英语内科外科生理生化病理
复试解析骨科心内神内消化内呼吸内血液内
当前位置: 主页 > 专业选择 >

医学考研报考:福建省消化内科学科发展报告(一)

时间:2015-09-07作者:研大医学考研 点击:
  医学考研报考:福建省消化内科学科发展报告,由研大医学考研集训营小编搜集整理,供医学考研生报考前作为医学考研报考参考资料。

消化内科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临床学科之一。消化系统包含的器官和相应的疾病众多,其中很多疾病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同时,对提高消化疾病诊治水平有着重要 作用的指南和共识意见在国内外大量涌现,但其普及仍有待适合国情、省情的解读和推广。推动消化学术交流、推进消化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高本省消化病的诊 治水平一直是福建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工作方向。

1.福建省消化内科的发展历史

1.1 早期发展

福建省消化内科专业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发展,先由陈锡谋主持在福建省立医院内科开展半可曲式胃镜、腹腔镜等诊断技术和实验室工作,并对无黄疸型肝炎与代谢性肝肿大的鉴别诊断、成人肝 脏上下径正常值的调查、肝硬化的实验室诊断等问题进行研究。1962 年,在福建省立医院设立肝胆与消化专科病房。

1966 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消化内科专业研究工作中断。到 1974 年,省内引进日本 OLYMPUS 纤维胃镜,在福建省立医院成立胃镜室,使胃病的诊断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息肉、手术后胃等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诊断率相应提高。在 纤维胃镜技术向地、县级医院普及的同时,省级医院相继开展纤维结肠镜、纤维十二指肠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纤维腹腔镜及纤维小肠镜等治疗新技术。1976 年开始,福建省立医院和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等合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一系列研究,探讨了慢性胃炎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福建省人民医院也开展 肝胆疾病的研究,重点探讨实验诊断和慢性肝病的治疗。

1980 年以后,福建省内镜治疗技术、高频电凝切消化道息肉、胆道括约肌切开术、经内镜嵌取蛔虫、取石术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等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

1985 年, 福建省消化系病研究室在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正式成立。1986 年,福建省立医院也成立消化疾病研究室。部分省级医院已步入胃肠激素研究领域。1987 年,省内电子胃镜、内镜微波治疗和激光内镜等新技术已居全国先进行列。对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 )与慢性胃病的关系进行多指标研究,也居国内先进水平。在消化疾病微循环研究方面,福建省立医院在全国率先应用莨菪类药物治疗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取得成 功,提高了疗效,降低了病死率。此外,成人乳糖不耐受症、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脓肿,活血化瘀治疗肝硬化等也达国内先进水平。到 1987 年底,省、地、市级医院都已设有消化内科专业病房,县级或工矿企业医院大多数仍未设立专业或专科,只在内科兼职开展业务。全省 58 个县医院到 1988 年已全部开展纤维胃镜和肠镜工作,拥有胃镜 70 余台 , 小 部 分 县 级 医 院 具 备 2 台 以 上 胃 镜 或 使 用 进 口OLYMPUS 胃镜,大大提高了消化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回迁福州并逐渐扩大规模以及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的迅速发展,为福建省消化内科事业的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1.2 消化病学分会的发展历史

1986 年 12 月,在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的主持下,福建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漳州召开的福建省第一次消化病学学术会议上正式成立,首届委员会有委员 24 名,其中常务委员 13 名,选举陈锡谋为主任委员,潘秀珍、许其增为副主任委员,吴平、高河元和陈贻胜为秘书。1992 年 10 月在武夷山市举行了首次换届改选,第二届委员会有委员 29 名,其中常务委员 13 名,潘秀珍为主任委员,林谷珍、高河元为副主任委员,吴平、陈贻胜为秘书。1997 年 9 月 22 日~25 日,消化病学分会在厦门成功主办了“华东六省一市第四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暨福建省第七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 这是我省消化界首次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会议得到厦门市洪永世市长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于 1997 年初即安排厦门市委邓副秘书长协调会议筹备,厦门市卫生局提供了 2 万元资助。此次盛会参会代表 430 余人,书面交流论文 650 篇,产生很好的学术影响。第三届委员会 1999 年 6 月在福州成立,有委员33 名,其中常务委员 12 名,潘秀珍连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为林谷珍和陈贻胜,秘书为彭孝纬和吴芳。第四届委员会于 2003 年 10 月在福州成立,委员人数 40 名,其中常务委员 15 名,彭孝纬担任主任委员,陈贻胜、王小众、王承党和张志坚为副主任委员,秘书为林志辉和吴芳。2007 年 11 月在厦门成立了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增加至 53 名,其中常务委员 17 名,陈贻胜当选为主任委员,王承党、林志辉、张志坚、李建英和黄跃为副主任委员,林志辉和庄则豪为秘书。学会常规每 2 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进行消化病各个领域进展的专题演讲和全省各地广泛的学术论文交流,带动了本省消化学界的学术气氛;与此同时,还在历次年会的次年召开 一次专题研讨会,与年会交替,选择一个消化病专题进行深入的研讨,统一全省的诊疗标准,提高诊疗水平。21 世纪以来,学会的学术活动还经常联合福建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共同举行,与时俱进,拓宽学术视野,增进兄弟学会间的友谊。学会 也积极组织论文参加全国、华东地区以及国际消化会议,取得很好的效果。

2.我省消化内科学科发展现状

2.1 H.pylori 研究

1983 年 Warren 和 Marshall 发表的有关 H .pylori 的报道,现虽成为标志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诊治和预防观念革命性改变的里程碑事件,但在 H .pylori 发现之初,其地位在国际上并未获得公认。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省在国内较早开始跟进该成果并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部分成果在国内居于同时期的领先地位。

1987 年, 三明市第一医院与三明三强化工公司已研制出快速诊断 H.pylori 的 HPUT 试剂盒并进行了 800 余例分析验证,成为国内当时较早的有效诊断 H.pylori 的方法,其后成功获得国家生产许可,目前仍是该领域的主流产品。H.pylori 的耐药现象是其治疗的一大难题。为了解我省H.pylori 耐药情况,通过对医疗条件极差、从未使用抗生素治 疗 H.pylori 的 边 远 海 岛 地 区 和 常 规 使 用 抗 生 素 治 疗H.pylori 的城市地区之间 H.pylori 的耐药状况研究, 发现边远海岛地区 H.pylori 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城市地区,城市地区 H.pylori 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的耐药 2006 年比 2001 年明显上升。海岛居民 H .pylori 对甲硝唑的耐药率为 l1.4%,而城市居民达 55.6%,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为 5.7%,而城市居民达 26.0%。城市居民 H .pylori 对甲硝唑的耐药率自 2001 年后明显升高,由 34.10%上升至47.11%; H .pylori 对克拉霉素的原发耐药率自 2001 年后也明显升高,由 10.16%上升至 29.14%。H .pylori 对阿莫西林的耐药极少。2004 年以前未发现 H .pylori 对阿西林的耐药菌株,但 2006 年发现有 2%的 H .pylori 对阿莫西林耐药,为 H .pylori治疗的合理用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2 胃癌

福建是胃癌高发区。福州是我国乃至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对该地区 H .pylori 及其 CagA 因子在胃癌演化系列关系的研究发现 H .pylori 感染, 特别是 cagA+H .pylori感染可能对胃粘膜,特别是男性胃粘膜的萎缩、肠化等癌前病变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在胃腺癌发生的起始阶段起了类似“启动子”的作用,以此对 本地区男性胃腺癌发生率高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揭示了福州胃癌高发区胃癌演化系列组织的TGF-β1 及其 I 型受体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 H .pylori,特别是 CagA 阳性 H .pylori 感染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H .pylori、尤其 cagA+ H .pylori 感染可增强 CSG 和 IM 阶段胃粘膜 TGF-β1 的表达,并可能因此影响向组织的恶性转化,该系列研究发表后得到国内学者的众多关注,其中有数篇论著获得了很高的他引率。

胃癌的高聚集性提示基因遗传在其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已公认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的过程,尽管完整的胃癌发生基因谱仍不清楚, 但我省的胃癌研究已发现,p27 蛋白表达水平越低,肿瘤的侵袭力越强,越易发生转移,p16 表达低下可能参与部分胃癌的发生, 但不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频发事件; cyclinD1 过表达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p16和 cyclinD1 表达之间存在反馈调控机制。三叶因子(TFF) 家族是一群主要由胃肠道黏液细胞分泌的小分子多肽,在发生胃癌时,其表达明显增加。任建林等针对 TFF 家族成员与胃癌关系的系列研究从多角度探讨并证实了 TFF 与胃癌的联系,筛选到多个 TFF2 相互作用蛋白,并对 TFF 在胃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异质性表达及其作用提出了合理解释,为阐明该因素与胃癌的复杂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有数个针对心血管、风湿病的大型临床研究意外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能有抑制消化道肿瘤的作用,也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我省学者 在国内率先发表有关环氧合酶-2(COX-2)及其抑制剂与消化道肿瘤的综述,后续研究还发现,COX-2 在胃癌中表达增高且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 选择性 COX-2 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体外培养的 SGC-7901 胃腺癌细胞的生长及增殖活性有抑制作用;观察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胃癌种植瘤生长增殖的实验研究发现,奥曲肽可以抑制 SGC-7901 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且与 5-FU 可能有协同作用,提供了胃癌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2.3 上消化道出血

2002 年, 福建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省内 8 家医院对 1992 年~2001 年 l0 年间资料完整的 8351 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 90%以上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在其中又约占一半,静脉曲张性出血只占消化道出血的 7%左右。在所有常见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中,均是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平均年龄约 4l 岁,胃溃疡出血患者平均年龄约 52 岁, 胃癌出血患者平均年龄约64 岁。上消化道出血以 60 岁以上老年人最多见,占 28.5%,胃癌出血约 70%发生在 60 岁以上。对出血的时间分布及主要病因的分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为后来的许多作者证实。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福建省胃癌和消化性溃疡的危 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2.4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 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 MAP)的预后一般较好,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则有较高的死亡率,需要及时识别。有关 AP 的病情评价得到公认的既有 Ranson 标准、Balthazar CT 标准等专为 AP 设计的病情评价指标, 又有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cute physiological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系统等通用重症评价体系。但是,上述病情评价体系均是西方国家患者的临床资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患者群体 AP 的病因 60%与酒精有关,而在我省乃至我国,胆道疾病仍是 AP的主要病因,因此,探索适合我省以及我国的 AP 病情评价指标是一项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研究。 我省入选 2005 年亚太胃肠病学年会(2005APDW)大会发言的、 针对胆源性 AP 的病因别病情评估研究认为,Ranson 标准≥3 分是判断胆源性 SAP的最佳指标之一, 但其有一定的假阳性率(11.54% ); APACHEIll 则有较好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卢世云等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腹水、动脉血氧分压、血清白蛋白是SAP 死亡独立的早期危险因素,而 SAP 患者及伴 MODS 的SAP 患者血 PT、APTT、FIB 值和 AP 的 Ranson 积分之间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提示 AP 患者血浆凝血功能障碍可用于患者预后评价。莨菪类药除有抑制胰酶原活化外,尚有调节植物性神经的双相作用,可阻止组织坏死和血浆渗出,改善微循环,阻断病 情恶化。潘秀珍等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创用大剂量654-2 抢救 SAP,治愈率达 76.09%,死亡率仅 17.39%,明显低于同期一般疗法 50%的病死率。654-2 价格低、副作用小,为治疗出血坏死型胰腺炎首创新方法,疗效达到国内领先地位。其技术关键在于早期给药、短期内用至最高量、逐渐减量、缓慢停药。该疗法已 在各医疗单位广泛使用,有关论文被收入《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分册》英文版及《北京国际城市急诊医学学术论文汇编》英文版,受到同行的高度重视。在 SAP 的基础研究方面,林志辉等报道 SAP 早期即出现肠道免疫功能受损,肠黏膜谷氨酰胺(Gln)代谢改变可能在这一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吴婷等报道高脂血症可加重SAP 大鼠肠道免疫功能受损,而肠黏膜 Gln 代谢改变可能是高脂血症加重 SAP 肠道免疫功能受损的机制,为深入研究SAP 的病理生理机制作出了有益探索。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