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贫血的定义: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2、贫血的标准(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3、分类:
神经系统:头痛、眩晕、晕厥、失眠、多梦、耳鸣……. 皮肤粘膜:苍白 呼吸系统:气短、呼吸困难 循环系统:心悸、心率增快、心功能不全 消化系统:IDA时吞咽异物感、异嗜癖,巨幼贫时牛肉舌、舌萎缩 5、诊断: (1)病史: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营养史、月经生育史及危险因素。 (2)全面体检:了解贫血对各系统的影响及贫血的伴随症状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RBC、HB、MCV、MCH、MCHC、RC、WBC、PLT 骨髓检查 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 6、治疗: 一般治疗、病因治疗、药物治疗、成分输血、脾切除、造血干细胞移植。 二、缺铁性贫血(IDA) (一)铁的代谢: 1、来源:衰老的RBC破坏后(主要)及食物(少部分) 2、吸收: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植物中的铁一般以胶状氢氧化高铁Fe3+形式存在。在胃蛋白酶和游离盐酸的作用下,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释放出来,并变为游离的二价铁Fe2+。 维生素C能使Fe3+还原成Fe2+,以利于吸收。 茶与咖啡影响铁的吸收,茶叶中的鞣酸与铁形成鞣酸铁复合体,可使铁的吸收减少75%。 3、铁的运输: 血浆中的Fe2+经铜蓝蛋白氧化→Fe3+ →与转铁蛋白结合→幼红细胞表面的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幼红细胞→与转铁蛋白分离还原为Fe2+→Hb合成 4、铁的分布: 体内总量 : 男性50~55mg/kg 女性35~40mg/kg 其中: 血红蛋白含铁2/3 肌红蛋白含铁15% 各种酶含铁不超过10mg 类型: 功能状态铁 贮存铁: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5、铁的排泄与再利用: 排泄:<1mg/d,随肠粘膜脱落细胞从粪便中排出,少量由尿中排出 再利用:制造血红素 (二)病因: 1、需铁量增加和摄入铁不足 小儿缺铁性贫血,母乳喂养儿于6个月后如不添加辅食,青少年偏食, 妇女妊娠、哺乳、月经过多等可发生贫血。 2、吸收铁障碍 胃大部切除术后 、长期腹泻和呕吐、肠炎、脂肪痢等;牛奶、茶叶、咖啡。 3、铁丢失过多 消化道疾病(溃疡、肿瘤、钩虫病、痔疮及其他)。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或粘膜苍白、头晕、乏力、心悸等 2、组织缺铁的表现: 小儿烦躁、易怒、异食癖和口腔炎、反甲、皮肤干燥、吞咽困难等 (四)辅助检查: 1、血象: 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MCHC),成熟RBC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RBC↑、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严重缺铁时会全血细胞少) 2、骨髓象: (1)增生度活跃,以红细胞(中晚幼红)增生为主,粒:红比例↓ (2)粒系、巨核细胞系正常 (3)“老核幼浆”现象 (4)铁染色:铁粒幼细胞(细胞内铁)<15%或(-)、细胞外铁↓ 3、铁缺乏检查: 血清铁(SI):<8.95μmol/L 总铁结合力(TIBC):>64.44 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铁/TIBC×10%):<15% 血清铁蛋白(SF):<12μg/L 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减少,铁粒幼细胞(细胞内铁)<15% 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 (五)诊断: 1.缺铁(潜在性缺铁期): 体内贮存铁↓,血清铁蛋白、骨髓铁染色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转铁蛋白饱和度<15%、FEP/Hb 3.IDA: Hb、MCV、MCHC 4.病因诊断: 月经增多:如妇科B超;消化道出血:如胃镜、大便潜血 (六)鉴别诊断: (七)治疗: 1、纠正病因 2、补充铁剂 原则:口服补铁药物为佳,慎用注射铁剂,补足贮存铁,防止复发。 (1)口服补铁——首选 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 有效判断:网状RBC↑,7d高峰→(2W)Hb↑→Hb正常 (约2m),总疗程 2m+3~6m(半年) 注意事项: 1.服药是否按时足量 2.有无铁剂吸收、利用障碍 3.病因是否未去除 4.是否合并叶酸、Vit B12缺乏影响Hb恢复 5.诊断是否正确 6、餐后服用,忌与茶同服。 2~3w后Hb、Ret若无改变 (2)注射铁剂: 应用指征: (1)口服铁不能耐受; (2)失血过快,用口服铁不能补偿; (3)不能从胃肠道吸收铁剂者,如胃肠道手术病人; (4)病情严重,急待改善铁的供应。 计算公式: 所需补充铁(mg)=[150-患者Hb(g/L)]×体重(kg)×0.33 三、巨幼细胞贫血: (一)、叶酸、VB12的代谢: 1、叶酸的代谢: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由喋啶、对氨基苯甲酸、左旋谷氨酸三部分组成,化学名称为喋酰谷氨酸。叶酸在新鲜绿叶蔬菜及水果中含量最多。人体必须从食物中获取。 吸收部位:近端空肠 每日需要量:200μg 体内贮存量:5~10mg。肝脏占1/3。仅供3~4个月需用 经尿排泄 2、VB12的代谢: 维生素B12是一种含钴维生素,又称钴胺素。人体不能合成B12 ,因此人类的B12来源完全依靠食物供给。动物 肝、肾、蛋、乳是B12最丰富的来源,蔬菜中含量极少。 吸收部位:远端回肠 每日需要量:2~5μg 体内贮存量:4~5mg。肝脏占1/3 大部分随胆汁排出,其中2/3在内因子的作用下至回肠再吸收至体内,为肠肝循环 (二)、病因: B12缺乏:摄入减少;吸收障碍;消耗增加:细菌及寄生虫夺取;利用障碍 叶酸缺乏:需要量增加;摄入不足;吸收不良;药物作用 (三)临床表现: 1、贫血的表现: 皮肤或粘膜苍白、头晕、乏力、心悸等 2、消化系统表现: 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腹泻。 3、神经系统表现: 手足麻木、下肢无力、深感觉障碍、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 (四)辅助检查: 1、血象 呈大细胞性贫血MCV、MCH均增高,MCHC正常 2、骨髓象: 巨幼变、核幼浆老 3、血清叶酸、B12测定: 叶酸<6.81mol/l VB12<74pmol/l (五)治疗: 病因、补叶酸维生素B12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再障(AA)是由于多种多种原因引起骨髓造血组织减少,造血干细胞损伤,造血微环境障碍,导致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贫血性疾病。临床特点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继发感染。根据患者的病情、血象、骨髓及预后,通常将再障分为重型(SAA)和非重型(NSAA)。也有学者将NSAA分为中间型及轻型。 (一)病因: 约50%~75%病例病因不明为特发性 而继发性主要与下列有关: 1.化学因素 (1)化学毒物:苯及衍生物对BM具有毒性作用。可抑制细胞RNA及DNA的合成,导致染色体异常。 (2)药物:主要有氯霉素、烷化剂及抗肿瘤抗代谢、解热镇痛药等。可引起可逆性BM抑制及不可逆性BM抑制破坏。可与剂量有关,也可与剂量无关(个体敏感性)。 2、生物因素 主要为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及微小病毒B19等肝炎病毒相关性再障(HAAA)在再障病例中可达20%,主要为丙肝,少数为乙肝。 3、物理因素 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与组织特异的敏感性有关;可影响DNA的合成、抑制或延缓细胞增殖、损伤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干细胞,从而导致造血衰竭核泄漏时AA发病率明显增高 4.其他因素 自身免疫病与再障、妊娠与再障 (二)临床表现:
1、血象 SAA呈重度全血减少,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常在0.5%以下,且绝对值<15×109/L。白细胞计数常<2×109/L,N<0.5×109/L,L明显增高。血小板<20×109/L NSAA减少程度弱于SAA。 2、BM SAA多部位穿刺增生重度低下,粒、红系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且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及非造血细胞明显增高,骨髓小粒缺如 NSAA多部位骨穿增生减低,可见较多脂肪滴,粒红及巨核细胞减少,淋巴、网状及浆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极少,骨髓活检呈造血细胞均匀减少 3、发病机制相关检查 CD4+:CD8+比例减低,Th1:Th2比值增高;骨髓核型及染色体正常,骨髓铁染色贮铁增多,中性粒细胞NAP强阳性,溶血检查均阳性 4、其它检查 (1)骨髓活检:增生减低,呈非造血细胞,并可骨髓间质水肿及出血 (2)造血细胞培养:粒单系祖细胞、红系祖细胞及巨核系祖细胞均减少。急性AA成纤维祖细胞减少,慢性AA可1/2减少 (3)用核素扫描检查造血面积:可全面估计造血组织分布及骨髓受损的程度。AAA时明显减少,CAA时一般减少,可见局部代偿造血 (四)诊断: 1、AA的诊断标准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1%,L比例增高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BM中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做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4)除外引起全血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急性造血功能停滞,MDS、AL等 (5)一般抗贫血治疗无效 2、AA分型诊断标准 ⑴.SAA-Ⅰ型:又称AAA,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和出血,血象符合下述中两项: ①网织红<1%,绝对值<15×109/L ②N<0.5×109/L ③Pt<20×109/L BM多部位(包括胸骨)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如N<0.2×109/L则为极重型AA ⑵.NSAA型: 又称CAA,BM: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活跃,则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如病情加重,临床、血象及BM达到SAA-Ⅰ型标准则称为SAA-Ⅱ型 (五)鉴别诊断: 1、PNH 有溶血及血红蛋白尿者易鉴别。不典型者易误诊为CAA,但PNH有异常造血克隆,Ham试验阳性 2.MDS 其RA型很似CAA,但RA有病态造血,BM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阳性,早期髓系抗原(CD13、CD33、CD34)呈高表达,可有染色体核型异常,细胞培养集簇增多、集落减少 3、AL BM中原始细胞≥30% (六)治疗: 一)、支持治疗 1.保护措施 防治感染、防止出血、终止有害因素影响、加强护理等 2.对症治疗 ⑴纠正贫血:输入浓缩红细胞 ⑵控制出血:止血药,如促凝药、抗纤溶药及缩血管药;可输入血小板;酌情补充凝血因子 ⑶抗感染:确定感染部位、程度、性质,完善药敏,及时给予强力抗生素 ⑷护肝及其它支持治疗 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1.免疫抑制剂 ⑴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主要用于SAA,应皮试、慢速。5日一疗程 ⑵环孢素A(CSA):适用于所有再障。3~6mg/Kg.d,疗程为6~12月。注意肝、肾及消化道反应 ⑶其他:甲强龙、CTX等 2.促进造血治疗 ⑴雄激素:适于全部再障。康力龙2mg.Tid,安雄40 ~ 80 mg.Tid,丙睾100mg/天。起效需3~6个月 ⑵造血细胞因子:可用于所有再障,尤其是SAA。EPO、G-CSF、GM-CSF等 三)、BMT:多适用于急性再障 四)、中药治疗:多用于慢性再障 五)、改善造血微环境的治疗 如何利用寒假好这段复习时间,高效率复习对于考研同学们十分重要,以上是研大医学考研小编为考研同学们整理的西综考研 血液内科复习资料,希望同学们可以认真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