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大医学考研官网

10年沉淀 精细化学习管理的引领者
研大医学考研官网4006600397
集训体系冲刺集训380分复试集训暑期集训
定向学校定向A类定向B类定向C类定向计划
中医考研 基础 诊断 中药 方剂 内科 针灸
全年试学春季试学暑期试学秋季试学寒假试学
网校网课权威顾问成功学员网校网课试听课堂
报名流程基地简介 预约咨询 汇款方式常见问题
假期试学清明试学五一试学端午试学十一试学
初试解析政治英语内科外科生理生化病理
复试解析骨科心内神内消化内呼吸内血液内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理 >

医学考研西医综合之生理学复习笔记(七)

时间:2014-12-19作者:研大医学考研 点击:
医学考研西医综合之生理复习笔记研西综考试大纲精要由研大医学考研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医学考研西医综合生理学考试重点与考研西综考试大纲精要等医学考研相关内容,请大家关注研大医学考研。

五、心肌细胞的类型

1.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为快反应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无自律性。

2.特殊传导系统: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除结区),但无收缩性。

特殊传导系统包括:(1)窦房结、房室交界(房结区、结希区)——慢反应细胞。其中,房室交界的结区细胞无自律性,传导速度最慢,是形成房—室延搁的原因。

(2)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快反应细胞

3.区分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标准:动作电位0期上升的速度。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快。多由Na+内流形成,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慢,由Ca2+内流形成。

六、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

1.静息电位——K+外流的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复极化复杂,持续时间较长。

0期(去极化)——Na+内流接近Na+电化平衡电位,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1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所致。

2期(平台期)——Ca2+、Na+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

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很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肌细胞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Ca2+内流停止,K+外流增多所致。

4期(静息期)——工作细胞3期复极完毕,膜电位基本上稳定在静息电位水平,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维持依靠Na+—K+泵的转运。自律细胞无静息期,复极到3期末后开始自动去极化,3期末电位称为最大复极电位。

3.心室肌细胞与窦房结起搏细胞跨膜电位的不同点:

 

静息电位/最大舒张电位值

阈电位

0期去极化速度

0期结束时膜电位值

去极幅度

4期膜电位

膜电位分期

心室肌细胞

静息电位值-90mV

-70mV

迅速

+30mV(反极化)

大(120mV)

稳定

0、1、2、3、4共5个时期

窦房结细胞

最大舒张电位-70mV

-40mV

缓慢

0mV(不出现反极化)

小(70mV)

不稳定,可自动去极化

0、3、4共3期,无平台期

.4.心室肌与快反应自律细胞膜电位的不同点:

快反应自律细胞4期缓慢去极化。(起搏电流由Na+、Ca2+内流超过K+外流形成。)

七、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1.自律性:

(1)心肌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其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称为起搏细胞,是正常的起搏点。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由高到低顺序为: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

(2)窦房结细胞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驱动压抑(以前者为主)两种机制控制潜在起搏点。

(3)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决定于4期去极化的速度即Na+、Ca2+内流超过K+外流衰减的速度,同时还受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差距的影响。

2.传导性:

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连接,整块心肌相当于一个机能上的合胞体,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细胞间传导。

传导的特点:(1)主要传导途径为: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心室肌

(2)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形成房—室延搁,以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

(3)心房内和心室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播,传导速度快,从而保证心房或心室同步活动,有利于实现泵血功能。

心肌兴奋传导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与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成正变关系。

3.兴奋性:

(1)动作电位过程中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Na+通道的状态、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距离等。

另外,血钾浓度也是影响心肌兴奋性的重要因素,当血钾逐渐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会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血中K+轻度或中度增高时,细胞膜内外K+浓度梯度减小,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距阈电位接近,兴奋性增高;当血中K+显著增高,静息电位绝对值过度减小时,Na+通道失活,兴奋性则完全丧失。因此,血中K+逐步增高时,心肌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

(3)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

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终结之后,受到人工的或潜在起搏点的异常刺激,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由于期前兴奋有自己的不应期,因此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心室舒张期,这称为代偿间隙。

4.收缩性:

(1)心肌收缩的特点:①同步收缩 ②不发生强直收缩 ③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

(2)影响心肌收缩性的因素:Ca2+、交感神经或儿茶酚胺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低O2、酸中毒、乙酰胆碱等减低心肌的收缩力。

八、植物性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1.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迷走神经末梢分泌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2.交感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交感神经末梢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3.植物性神经对心脏活动的作用机制:

(1)迷走神经→乙酰胆碱→提高K+通道的通透性→促进K+外流。

(2)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增加Ca2+通道通透性。

记忆方法:(以乙酰胆碱为例)

乙酰胆碱与心肌M受体结合后产生心脏活动的抑制,其原因是影响到心肌电活动的特性,而心肌电活动的改变必然是离子浓度或通透性变化所致。通常情况下,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引起某种离子通透性增加,因此,乙酰胆碱可能是增加了某种离子的通透性。如果Na+通透性增加,会出现Na+内流增多(细胞内Na+浓度低)、增快,4期自动去极化加速,这与乙酰胆碱作用效果相反;如果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增多将增强心肌的收缩力等改变,这也与乙酰胆碱的作用效果相反;如果K+通透性增加,心肌兴奋性、自律性都将降低,这与乙酰胆碱作用效果一致,因此,乙酰胆碱是通过增加细胞膜对K+通透性产生作用的。同理可以推出儿茶酚胺主要通过增加Ca2+通透性而发挥作用。掌握了这咱推理方法,就无需逐项记忆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

九、心电图各主要波段的意义

P波——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

QRS——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

T波——两心室复极化。

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

Q—T间期——从QRS波开始到T波结束,反映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ST段——从QRS波结束到T波开始,反映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去极化状态。

十、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包括主动脉、肺动脉及其最大分支。

作用: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减小脉压差。

2.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

作用:构成主要的外周阻力,维持动脉血压。

3.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作用: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

4.容量血管——静脉。

作用:容纳60%~70%的循环血量。

十一、动脉血压

1.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指主动脉压,通常用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

2.形成血压的基本条件:(1)心血管内有血液充盈;(2)心脏射血。

3.动脉血压的形成:(1)前提条件:血流充盈;(2)基本因素: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脉压差。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

5.动脉脉搏: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引起动脉血管壁的扩张与回缩的起伏。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