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大医学考研官网

10年沉淀 精细化学习管理的引领者
研大医学考研官网4006600397
集训体系冲刺集训380分复试集训暑期集训
定向学校定向A类定向B类定向C类定向计划
中医考研 基础 诊断 中药 方剂 内科 针灸
全年试学春季试学暑期试学秋季试学寒假试学
网校网课权威顾问成功学员网校网课试听课堂
报名流程基地简介 预约咨询 汇款方式常见问题
假期试学清明试学五一试学端午试学十一试学
初试解析政治英语内科外科生理生化病理
复试解析骨科心内神内消化内呼吸内血液内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理 >

2015医学考研之生理学重点笔记(五)

时间:2014-12-19作者:研大医学考研 点击:
2015医学考研西医综合之生理学重点笔记医学综合名字解释问答重点由研大医学考研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医学考研西医综合生理学考试重点与考研西综考试大纲精要等医学考研相关内容,请大家关注研大医学考研。

试述胸内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

[考点]肺通气的动力。

[解析]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人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内压都低于大气压,故胸内压又称为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是出生后形成和逐渐加大的,出生后吸气入肺,肺组织有弹性,在被动扩张时产生弹性回缩力,形成胸内负压,婴儿在发育过程中,胸廓的发育速度比肺的发育速度快,造成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由于胸膜腔内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作用和肺的弹性,肺被胸廓牵引不断扩大,肺的回缩力加大,因而胸内负压增加。胸内负压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肺的回缩力。胸内压=肺内压—肺的回缩力。

胸内负压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不至于由自身回缩力而缩小萎陷。由于吸气时胸内负压加大,可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肺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凝血的基本过程: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②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凝血过程和原理 内源性 外源性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重要成分

第一步 : 凝血酶激活物的形成(X→Xa)

第二步 : 凝血酶原 凝血酶(Ⅱ→Ⅱa)

第三步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Ⅰ→Ⅰa)

微循环——微动脉、静脉之间的循环

Ⅰ.直捷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特点:途径短、血流快、常处于开放状态、物质交换功能小

功能:使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而由静脉回流入心,骨骼肌中此通路多

Ⅱ.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特点:管壁厚、途径短、血流速度快、常关闭

功能:体温调节作用

Ⅲ.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特点:管壁薄、途径长、流速慢、通透性好、利于物质交换

功能: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场所

心脏神经支配及作用

Ⅰ.心交感神经及作用

来源——(胸)T1-5灰质侧角

支配 右侧:窦房结、右心房、右心室——心率

左侧:左心房、房室交界、心室内传导系统、左心室——心收缩力

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

作用 心缩力加强(正性变力作用)

传导性加强(正性变传作用)

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

Ⅱ.心迷走神经及作用——较δ优势

节前神经元支配——脊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节后纤维支配 右侧:窦房结占优势

左侧:房室交界为主

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

作用 房室传导速度↓(负性变时作用)

心房肌收缩力↓(负性变时作用)

阻断剂——M型受体阻断剂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Ⅰ.负反馈调节、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Ⅱ.平常经常性起调节作用、缓冲血压变化Ⅲ.对急剧的血压变化敏感、保证心脑血供

CO2对呼吸的调节——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

CO2 H+

PCO2↑(血液)→ (脑脊脏) →H2CO3 → → 延髓化学感受器 → 延髓呼吸中枢→ 呼吸加强

H2O HCO3-

[H+]对呼吸的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H+]↑→ 外周化学感受器(+)→ 延髓呼吸中枢(+)→ 呼吸运动↑

低O2对呼吸的调节——抑制呼吸中枢

PO2↑、呼吸运动↓ ; PO2↓、呼吸运动↑

PCO2↑ 外周化学感受器

→ 呼吸中枢(+)→ 呼吸作用加深加快

[H+]↑ 中枢化学感受器 (-)

PO2↓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间传导性、相对不疲劳性

影响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Ⅰ.纤维的粗细——直径越粗、传导越快 Ⅱ.髓鞘的厚薄——髓鞘厚采取跳跃传导、故速度快Ⅲ.温度——温度↓、传导速度↓

轴浆 逆间流(轴突末梢→胞体)

顺间流(为主)(胞体→轴突末梢) 快速流

慢速流

当神经纤维氧化代谢被阻断、ATP↓、轴浆运输变慢或停止

神经元信息传递的方式——化学突触传递、缝隙连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突触传递过程中,细胞外液中Ca2+浓度具重要作用:降低轴浆粘度;消除突触前膜上负电荷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膜的去极化

前膜去极化 囊泡内递质释放扩散 间隙 与后膜上 对所有小离子通透

对Ca2+的通透性 (兴奋性递质) 受体结合 ( Na+、K+、Cl-、以Na+为主)

后膜超级化产生IPSP 后神经元抑制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Ach 终板膜对Na+、K+

结合 通透性↑ Na+内流 终板膜去极化

终板膜N2受体 特别是Na+

扩步 周围肌细胞膜去极化且达阈电位水平 动作电位

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⑴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和功能的完整;⑵绝缘性;⑶双向传导;⑷相对不疲劳性;⑸不衰减性。

经典的突触传递(电-化学-电传递过程,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传递的特征:⑴单向传布;⑵突触延搁;⑶总和,兴奋的总和包括时间性总和和空间性总和;⑷兴奋节律的改变;⑸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突触传递产生疲劳的可能性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第二类细胞群在结构上大部分也与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关系,也可归入特异投射系统。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的神经冲动。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它们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功能:本身不能单独激发皮层神经元放电,但可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痛觉需要掌握快痛、慢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自主神经系统及其化学传递。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特点: ⑴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互相拮抗; ⑵紧张性支配; ⑶对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自主神经的外调性作用与效应器本身的功能有关; ⑷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在环境急骤变化时,交感神经系统可以发挥各脏器的潜在功能以适应环境的急变。内脏机能的中枢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