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真正的关于复试的准备从报名已经开始,因为你报名的具体情况决定了这复试准备的各种情况。而关于复旦的报名情况,我必须说明一下特殊性,就是信息的一种密闭。以外科学为例,报名的时候在临床医学--外科学下面报考的,学术型的报考一个具体课题方向,比如我的报考的就是“乳腺癌的侵袭转移机制研究”,而专业型的报考的样式是“临床医疗技能训练与研究(某某外科)”。而无论报考哪一个,专业方向对应的导师是不知道的,甚至于你的培养单位即医院也是不知道的。我当初在报名时间打电话到临床医学院去问我报考的医院,得到的答案却是不知道,因为“所有附属医院这个方向的导师都会在一起面试,采取双向选择”。 说实话当初知道这些情况的我还是有些小动摇的,毕竟我当初和很多同学一样,对这种报名机制有一种迷茫又想吐槽的心理,后来也准备报考交大的,也重新注册了几个账号来报考了包括交大的几个专业方向。但是后来通过联系学长学姐和自己对专业方向重新了解和思考,在报名截止前最后2天决定报考本专业实力更加雄厚的复旦。现在也很庆幸当初自己的选择。 很多同学包括当初我自己喜欢在报考前对报考情况了解得很详细,包括医院、导师、方向等。能提供这样信息的院校在这方面固然是优势,(比如上海交大),因为你可以对这个专业以至于对这个导师了解很多,方便自己的决定,但是我也想说这种模式也有弊端,就是信息过于公开可能导致的相对不公平。在这一点上我必须向大家说明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关系户在考研中并不罕见,就可能发生在你身边。而这种信息公开的体制就给这种现象很多便利,可以直接到导师这个层面去操作(我身边报考交大的童鞋就经历过这种情况),所以这有时候使这种“相对”公平变得不怎么“相对”---信息的透明看上去是所谓的“优点”和“公平”但有些时候也不是让人省心的。而复旦在报名体制中,直到面试见到导师后才知道自己的医院和导师,之前谁都不知道这些情况,这样也免去了对报考情况无谓的担心--因为你根本打听不到有效关于报考情况的信息(当然背景很牛除外)。这是我自己经历过的:从报名开始到复试前就各处打听,有学长学姐,也有在沪的医疗圈内的朋友们,但是结果都是打听不到包括是否被保研、导师是谁等信息,更不用说去见导师了。而在复试时问过一起复试的人,他们也对自己的方向具体情况一无所知。 所以在报名的时候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 (1)首先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这是最重要的。这可以通过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结合自己的情况得出,我的建议就是认真临床实习,认真的实习才能对这门学科有更全面的了解。我当初就是因为在甲乳外科实习时对于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切缘和化疗方案的演化这方面内容很感兴趣才最终决定报考乳腺癌方向的。对于专业的兴趣才是以后深入研究的动力,所以尽管知道可能会有很多竞争,我还是想为自己的兴趣去努力地尝试一次。 (2)不要对所谓的“不透明”耿耿于怀。像复旦、上交这样国内顶级的医科高校每年都有很多考生向往和尝试,他们的招考机制也随着招考经验而成熟,所以现有的机制都可以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做到相对的公平,每一种方法也都有他的优势和弊端,不用因为纠结于不了解“内幕”而畏手畏脚。 (3)不要听信“道听途说”,要自己亲自去了解。今年复旦是小年的报考情况,很多专业招考不满,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在2013年复旦医学院有暑期夏令营,里面的学生可以直接获得推荐免试名额,再加上历来对复旦有种保研率很高的偏见(像什么每年各专业都在50%以上之类的),所以畏难情绪大大地增加了,报考人数变少。其实,我当初在复旦推荐免试结束后到官网去下载了他们免试的情况表格,发现推免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外科学学术型40个名额推免8个,专业型28个名额推免12个),后来又打电话去问,核实了今年可报考的名额还有很多的情况,这才让我更有决心去报考复旦。 (4)多多打听信息。虽然复旦的信息有一种密闭性,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重要信息可以了解到。比如当初我报考的方向是乳腺癌方向,通过向学长们了解,复旦乳腺癌方向的单位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山医院,一个是肿瘤医院,前者是属于普外科的一个专业组,而后者有独立的乳腺外科(全国最好的,可能没有之一)。而我为了打听到我报考的究竟是哪一个医院多次联系了学长学姐和招生办,虽然结果还是没有帮我确定是哪一个医院,但是还是让我知道了肿瘤医院基本是招考肿瘤学这个二级学科的,而我报考方向是中山医院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让我有了一些准备。报考其他方向的也差不多,都可以向学长学姐或研招办联系知道一些必要的信息的。 |